我又要提鐵人運動運訓練聖經這本書, 書上說了兩句鐵人比賽的要訣, 一是 "不要慢下來 ", 意思很清楚, 就是要大家做好自己的配速管理, 調整好體力的輸出, 不要前快後慢, 或是跑到終點還剩一堆力氣. 另一句是 "不要被別人超越過去 ", 我認為這是比較偏向是心理層面的, 如果被其他選手巴過去, 心裡就會主觀地認為自己變慢了, 就會變得越沒力.
兩句話看起來有點矛盾 ? 我倒不覺得. 如果有做好自己的配速管理, 一路都是用穩定的節奏在比賽的話, 那麼, 那些超越過自己的選手會有兩種可能, 一是本來實力就在我之上, 只是他們選擇前慢後快的策略, 所以會在下半場超越我, 另一種可能就是, 他們是"變速型"選手, 速度忽快忽慢, 如果笨笨地跟著起舞, 把自己的節奏給弄亂了的話, 那就真的虧大了.
我們常聽到"配速"兩個字, 在運動報導中, 也常看到pace這字, 說某某選手比賽時pace亂掉了, 或是找不到pace之類的. 試著去連續運動1~2小時, 從熱身開始, 低強度到高強度, 最後慢慢停下來, 如果認真去體會, 應該會發覺在某一段運動期間, 速度可能不是最快, 但呼吸的節奏跟手腳的動作配合的非常好, 身體動起來非常平順省力, 想辦法去記住那個速度的感覺, 以後每一次的練習, 都儘量去找出這個感覺, 那會是一個很好的配速點. 這種不易形容的微妙感覺, 不單單是出現在跑步時, 騎車跟游泳時都會有, 只是騎車會有交通路況來打攪, 游泳會分心去偷喵美人魚, 所以比較不容易察覺的到.
估算自己的配速點, 是有心的選手應該做的事, 不同的比賽距離, 衡量自己的實力, 應該會有不同的配速. 如果比賽時間是三小時, 那就不能用一小時的配速去跑, 這樣後段的速度會掉的很難看; 也就是說, 上面講的"有感覺的配速點" 一定要多準備幾組, 最好平常練習時, 就習慣去記住不同運動時間, 適合的運動強度, 比賽時就將這個強度, 乘上一個合理的比率, 那應該就是自己能做到的最佳表現了.
冬天倖僥躲過鳥喙的桑果還殘留枝頭, 陪襯著初春的一抹新綠; 不管去年進步了多少, 在新的一年開始, 希望大家都能踩著穩定的步伐繼續前進, 不要慢下來 !
後記 : 頁首照片攝於今晨, 寶山水庫的放流渠道, 柯子壢排水溝旁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