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 朋友 Kevin 拍的桐花, 應景的好作, 歡迎過去走走...... Y洲的blog)
開宗明義, 我同意, 心跳錶絕對是有用的東西, 應該說, 天底下的東西都是有用的, 但如果可以的話, 我還是建議大家---- 甩開心跳錶.
心跳錶最有用的功能, 應該是讓自己可以保持在最大有氧區運動, 比賽時才不會爆掉,所以問題來了, 到底自己的最大有氧心跳是多少 ? 書上有很多方法可以用, 但真的要找出自己最大有氧心跳, 所花的功夫比想像中還難, 即使根據書上的方法找到一個"最大有氧心跳", 那也不一定是真實的數字, 因為我們都不是職業運動員, 練習都是有一餐沒一餐的, 體能狀況起起落落, 書上不是也說了, 其實最大有氧心跳值是一直在變動的.
假設, 我們已經利用方法找出自己的最大有氧心跳, 賽前訂定作戰計劃, 比賽時完全相信心跳錶的數字, 全程就用那樣的強度一路給它ㄍ一ㄥ下去, 你確定不會在終點前爆掉 ?! 還是要等爆掉後, 再牽拖說自己先前找到的最大有氧心跳值太高, 讓自己無法撐完整個賽程 ?!
盡信書不如無書, 我的方法很簡單, 不用心跳錶, 直接去"聽"自己的心跳, 講的玄一些, 在運動時, 我可以感受到身體肌肉正被意志力控制中, 甚至可以"聽到"自己的脈搏. 如果用另一種方式來說明的話, 這有點像是.... 在運動時會靈魂出竅, 可以用第三者的角度來觀察自己, 這位其實也就是自己的第三者(簡稱"小三"), 藉由觀察跑姿, 呼吸, 聆聽心跳, 會清楚地了解當下身體的狀況, 然後正確地提醒自己是該慢一些, 或是可以再快一點.
那麼, 小三在那裡 ?
小三就在每一次的練習裡. 團練是件很有趣的事, 但一定要有單獨練習的機會; 團練的優點是彼此相互競爭, 會練更大練更兇, 缺點就是來自於外界的刺激過大, 感官無法專注於身體發出的各項訊息; 一個人獨騎或獨跑的時候, 感官會更專注, 比較容易體會到肢體動作的協調度, 呼吸與步伐或踩踏之間的相互作用, 這樣的過程持續一段時間之後, "小三"就會慢慢浮現.
如果拿心跳錶跟小三比, 心跳錶給的數字很明確, 但它不知道你今天的狀況好不好, 不知道你用這樣的強度運動下去可以再撐多久, 完全不保證你會不會突然爆掉而DNF, 但"小三" 就不一樣了, 小三給的訊息雖然曖昧, 但卻可以讓你完全掌握當下的狀況, 能快就快, 該慢就慢, 發揮出最大的實力, 讓自己每一場都有完美的演出.
後記:
我騎車不用碼錶已經很久了, 一來出門練車的路線很固定, 二來是發現如果裝了碼錶, 會不自覺地一直在乎那個數字, 反而會搞的很喘, 拆了碼錶後, 呼吸率成了最佳的指標, 踩踏與呼吸變的更協調, 自己當天狀況如何, 快了慢了心裡都有譜; 跑寶二也一樣, 手錶是都帶著, 但跑一圈10km只看一次, 看錶之前, 心中先估個數字, 然後再看錶, 通常誤差會在兩分鐘以內. 常常一個人練習久了, 就會跟"小三" 培養出很好的默契. 用白話一點講..... 練鐵人沒捷徑, 高手花的練習時間永遠比想像的多, 練習時如果用心體會, 越練就會越了解自己.